建立完善机制 实现底层对接 |
|
来源: 添加时间:2015/5/11 |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球最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这反映我国急需通过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然而,我国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需在组织架构和应用系统上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运作体制和机制。
■建立完整机制,避免智慧“烂尾”工程
智慧城市往往被认为是一系列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但是信息化工程的完成,并不能说明智慧城市建成,还需要后期的运营。“智慧”需要通过城市的运行效果得到体现。
但是,笔者看到不少进行周密组织设计和系统架构设计的“智慧城市规划”,并未解答“巨额的投入和持续的运营费用由谁承担?日常的运营责任如何界定?谁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主体?”等问题。
这样的智慧城市在启动时,仅从技术角度出发,简单地按工程方式推进,没有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导致建设过程中遇到大量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降低了实施效果。而有些城市引入“智慧城市运营商”模式,交由一二家IT企业承包,囿于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以及企业利益,又会出现资金、效果和排他等问题。
目前,智慧城市工程也已经出现“烂尾”现象。这里虽有智慧城市定位不准确、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工程难度大、资金短缺、领导兴奋点转移等因素,但是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建设与运营的保障支撑体系的规划设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体制与机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必须明确政府、NGO和企业的地位、作用以及运作规则。智慧城市是一项经济与社会活动,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的作用,政府则承担引导与市场监管的责任。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行需要资金投入,政府能针对公共性、示范性、创新型项目,促使相关专项资金向智慧城市汇聚,落实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维资金,吸引各类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但政府的财政资金在智慧城市上只能有限投入,大部分需要靠多元投融资机制解决。
推进智慧城市工作,需要有关的标准。由于各类城市标准编制的权限和能力有限,因此,其工作重点应是针对本地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指导具体事务。有条件时应推进地方的综合立法,按法定程序贯彻落实,创造智慧城市的良好政策环境。
应开展智慧城市相关知识普及和应用培训,使市民与企业能感受到智慧城市的实施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得到了实惠和便捷。
网络社会的很多负面问题会制约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环境的建设,规范智慧城市的管理者、运行者、企业及市民的网络行为,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行秩序与效率。
鉴于网络安全的态势、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公益性,政府需要增大资源的投入,通过互联网安全监管系统、政务网络安全防护和灾难备份系统等项目,提高监测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等安全。
■顶层设计需实现底层对接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多是政府机构牵头组织编制的,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大量的工作和服务在基层,在实施中如何使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内容一一落地,还要关注以下问题:信息化工程必与上级信息系统、本地已有的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逐一对接,实现底层对接。
底层对接需要考虑4个问题:可实施性。智慧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人力和财力,尤其是基层的能力和积极性。如果只是文件下发式指派工作或口号式宣传,没能使基层受益,实施就可能大打折扣。另外,任何一个区域的智慧城市建成都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和现有的城市基础,主观打造的“高地”是难以实施的。
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盲目摒弃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高起点”地构建一套全新的智慧系统,必将浪费资源。因此,在智慧城市规划实施前,应对既有项目进行评估,提出改造利用方案。
适应性。规划新建的系统必须与业务相适应,从异地成熟案例搬来的系统及其模式往往存在很多技术与运营问题,未必适用。因此,需要调整系统功能以适应当地的业务流程,或改进当地的业务工作以适合使用先进合理的信息系统。
开放性。智慧城市会规划建设统一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但是实施时往往是按业务分类构成多个应用平台,逐步汇集到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如城市地理信息平台,需与各部门应用系统及数据资源对接共享,才能实现城市管理、应急联动、决策指挥的一体化。这里需要整合视频资源、网格化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资源、地下管网信息管理资源、环境自动监测与管理信息等。而且,今后还有大量的企业(如水、电、气供应等)和行业应用服务等社会信息资源也将逐步接入城市的运行管理系统。因此,需要开放兼容的设计,实现部门和基层等底层信息的顺畅接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