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
来源: 添加时间:2016/1/25 |
当今,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智慧”的发展理念已在277个试点城市、地区生根发芽。城市应如何彰显“智慧”内涵?如何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一直是业内人士思考的焦点话题。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其定位、方向和相关举措的设定都应立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深入发展这一时代背景,服务于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近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朝晖在向记者阐述智慧城市的内涵时如是说。
新型城镇化,是“改革+创新”的智慧发展之路
记者:智慧城市的创建背景是什么样的?
刘朝晖:过去30年,中国的城镇化解决了两个世界级难题:一是构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二是稳定地建设并运营了公共服务。
我们看见,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长。2011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50%。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在对我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发展埋下各种隐患。例如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人口结构的动态化,城市空间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很难平衡;城市与环境之间关系更加紧张;城市内部压力不断增大,传统的城市发展与治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如何在化解“城市病”的同时,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新课题。
当下,中国仍有15~20年的城镇化增长期,东西部城镇化进程并不一致,为中国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城镇化增速必将趋于放缓,继而导致基于增长预期的投资杠杆失灵,土地财政等经验无法延续;传统基于产能扩张的经济动力趋于萎缩,外贸驱动模式无法延续;支撑城镇化推进的要素趋紧,低成本扩张无法延续;城镇化的社会基础出现变化,靠非对称福利维持公共服务品质的做法很难继续;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城市内部运行效率日趋极限……旧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用最小资源投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发展的“智慧城市”,被人们寄予厚望,成为化解各种城市问题的一剂“良方”。比如银川的行政审批流程改革、贵阳的数据铁笼、宜昌的网格化管理等各具特点的创新模式,恰是在智慧城市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等引导下,走出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受到大家的认可。
信息化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记者:智慧城市在推进过程中,众人对其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刘朝晖:目前,一些人士在创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对其理解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建设。其实,在智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
2014年,八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而不是“智慧”。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智慧化,使其实现更好的效果。理解智慧城市时,首先应当端正“五观”:
一是战略观。城市问题纷繁复杂,要有战略视野抓住核心问题,找错了问题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错误的位置。实现智慧的第一步应当是实现初始规划的智慧,后续的弥补性措施只能事倍功半。
二是系统观。很多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只针对其中一个因素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效。时间进程因素、执行者因素、体制机制因素、使用对象因素等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统筹考虑。如果只抓信息系统建设,忽视其他方面,智慧城市必定失败。我们一定要警惕“智慧应用”变成“智慧没用”。
三是全局观。智慧城市建设绝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只有将政府、社会、企业、市民等各方力量汇聚起来才有可能实现。现在政府应当顺势而动、有所作为,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市场创新,积极引导、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四是适度观。各个城市不需要对照智慧指标追求面面俱到,也不需要试图解决一个系统的所有问题,而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五是实用观。解决城市病,并非只有一种手段。我们需要比较,用最省力、最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真智慧,提防掉入“技术陷阱”。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曾指出,检验智慧城市真假有三块试金石:能不能诊断治疗城市病;能不能节能减排;能不能改善城市治理。而这些恰是衡量智慧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
建设智慧城市,正确做好顶层设计
记者:除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存在偏差之外,在推进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各地还存在哪些问题?
刘朝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整体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地方的顶层设计方面往往容易出现问题。例如:摆错了需求主体,顶层设计反映了政府的信息化需求,而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需求;缺少长期考虑,在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战略的情况下,以近期项目为核心的规划方案很容易在未来造成新的困扰;误判技术地位,错把技术当作智慧城市的核心;以及短于发展眼光、缺少市民视角、忽视自发创新……这些问题持续发酵,往往会使城市的“智慧”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正确地开展顶层设计。
首先,应正本清源,做对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整个规划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智慧城市的政策和机制设计,以最小干预、最小资源投入,激发最大的市场动力和发展潜力。二是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从城市整体高度提出智慧城市发展的愿景、实现路径、总体布局,凝炼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亮点,谋划实施保障策略。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计划,在长期战略基础上提出阶段性的重点项目实施计划、运营模式,谋划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项目计划。四是信息化架构设计,确立系统结构、功能设计、应用系统等的建设思路。只有前两个层面才能被称作顶层设计。
其次,应目标明晰,紧扣战略需求。紧扣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宏观趋势和本地资源特色,对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真正地将智慧城市的理念整体融入城市发展战略之中。
再其次,知时查变,前瞻城市未来。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作为战略层面的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城市未来状态的判断之上。
最后,集聚众智,激发社会创新。需要前瞻性地考虑除政府之外,市场和市民可能做出的贡献。要为社会创新扫除障碍、创造条件。
放眼未来,我们还需要梳理并重新配置城市信息化投入、开放数据资源推动创新、通过PPP模式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于信息化实现治理现代化、利用大数据支撑城市规划和重大决策、紧抓精细化数字城管平台和基础设施智慧化等重点领域,智慧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
|